辛亥革命(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②通过看图和影像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③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④帮助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使学生认识革命的必然性和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革命及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质疑历史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⑤指导学生制作专题知识表格,归纳所学知识,掌握制作表格的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编历史短剧《孙中山听故事》或《武昌起义》,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产生历史认同感,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通过分组讨论、列表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分组学导,合作学习,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理解他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分组讨论和列表格的形式以及教师导疑,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建立的历史条件和同盟会的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清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所达到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的评价。课前导学①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根据以上情况合理地分组。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报刊、网站,收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②走访本地的有关辛亥革命的遗迹。③有条件的学生可制作有关的课件。④各小组可根据情况编历史短剧。⑤各小组可试着写出本课的知识点及知识线索。教学渗透点①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②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必然性和曲折性,培养创新意识。③通过林觉民《与妻书》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④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学资料①书籍:《中华历史故事300个》②光盘:《中华历史五千年》、有关孙中山、辛亥革命的影视资料。●○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提示或建议让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学生走上讲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同学穿的是什么款式的服装?”学生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争着回答。这节课就学习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中山装现实生活中人们还穿着,学生比较熟悉,以此为切入点,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孙中山像、影片以及纪念辛亥革命的文字图像导入。(1.兴起)展示夏威夷风光图片或者风光片片段,让学生以快速抢答的形式回答在1894年孙中山在这里创建了什么组织?学生答出:1894年在檀香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有关夏威夷的情况学生在地理课上已接触过,把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图片添加了美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快学习,并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想像宣誓的场景。讨论时,先让学生畅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图,指出兴中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纲领。教师作解释,让学生讨论这个纲领的性质,学生踊跃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然后总结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