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惯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2.教学目的:理解惯性概念,能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3.重点、难点: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在关现象。二、教学设想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性,借助动画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虚拟、比喻、比较等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三、教学程序1.观察、抽象、建立概念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性,形成概念。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钢笔套下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意料,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课本是从惯性定律“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引出惯性的,曾有学生问“在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能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那么做变速运动和曲线运动是否也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呢?它又叫物体的什么性呢?”虽然学生提出的内容并不正确,但他却有善于思考的一面。其原因在于从惯性定律引出惯性,触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起迁移性联想,混淆了物体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而从典型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惯性概念,学生的思维形式是收敛的,也就比较容易地避开了上述疑点,防止刚开始上新课,学生就产生疑难的局面。2.虚拟想象、强化概念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珠想象和讨论。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主义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自转,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了……把上述事例制成动画多媒体课件,更具教学的艺术效果。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闪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趔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有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3.比喻联想、深化概念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