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掌握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难点:分析孝文帝改革中均田制的作用。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2)内容: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制目的配合均田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1(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课中思考]阅读史料P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理由: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可以成立。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作用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均田制[史料一]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根据史料一概括其作用。【答案提示】措施:均田制。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问题剖析]史料一体现的措施可从“均给天下民田”得出;作用依据“以供耕作”“海内安之”从农业和社会的角度概括。[史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孝文帝纪》(2)史料二中说“富强者并兼山泽”,北魏均田制能抑制这种现象吗?为什么?2【答案提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问题剖析]史料二所揭示的问题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痼疾。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北魏政府所“均”之“田”的来源。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性质:封建土地所有制。(4)影响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