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基本内容。2.从史料实证角度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提高对不同选官制度的比较、概括能力,以及辩证客观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3.结合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并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知识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察举制①形成:汉武帝时期。②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③影响: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3)九品中正制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②开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③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④作用: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官员管理(1)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2)刺史制度: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1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庶族地主势力上升。(2)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3)内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官员的考核(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3.官员的监察(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的选拔——科举制(1)元朝: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明清①形式: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②内容: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③程序: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会试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殿试在会试后举行,考中者分别称“举人”“贡士”“进士”。2.官员的考核(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元朝: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2)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1.观察下图,你认为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如何认识该制度?2提示:(1)标准:孝廉,另外有茂才等。(2)认识:为汉朝选拔了大批人才。2.阅读教材P30“史料阅读”,概括说明段灼认为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提示:一是对选拔对象确定等级的权力掌握在中正官手中,不能做到公开透明,甚至是掩人耳目;二是被选拔上来的“上品”之人,都是王侯或者是当权之人的子弟。3.阅读教材P31“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它又有什么弊端?提示:(1)原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得以参与政权;有利于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2)弊端:科举制度严重扼杀追求实际学问的本领;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的见解;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造成中国科技逐渐落后;可能会造成官场的不正之风。4.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提示:隋唐以后,中央政府任命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并对他们进行考核,因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5.阅读教材P32“历史纵横”,思考:明朝科举考试为什么实行南北卷制度?南方录取人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