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电灯中的物理知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与自主发现,了解电灯中包含的物理知识。(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区分不同功率的电灯泡,学会主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设计改进小彩灯的内部结构,使之更美观实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学器材]教师:不同规格的白炽灯泡、两串小彩灯、一组小灯泡和电源、电压表、课件等学生:不同规格的白炽灯两只[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投影一组图片,引出电灯的话题。一、电灯中的物理知识:提出问题:关于电灯,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多少呢?活动一:七嘴八舌话电灯学生利用原有了解的知识和收集到的课外知识进行叙述活动二:回顾利用白炽灯研究过的物理问题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录像,引出话题:电灯的种类很多,那我们首先来看最普通的白炽灯。在物理中,我们曾经应用电灯泡说明过很多问题,研究过很多规律,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利用白炽灯研究过哪些物理问题?(教师要作一定的引导启发)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二、知识运用:如何区分两只不同的灯泡:1.提出问题:观察两只不同规格的灯泡,你能发现哪些相同与不同?(学生可能回答:接口不同,灯丝粗细不同,电阻不同,功率不同)2.如何区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家用白炽灯泡?你有多少种方法?首先考虑有哪些直观简易的方法?请说出你的判断方法和依据(看铭牌、并联看亮暗、看灯丝粗细)如果铭牌已不清楚,另两种方法也不易区分,怎么办?(测量)(请说出你的判断方法和依据,如果要用到器材或电路图的请在纸上加以说明)上面有同学提到并联后看亮暗来区分额定功率,那能否串联后看亮暗来区分呢?怎么区分?你的判断依据呢?两只灯串联时取得的功率不是额定功率而是实际功率,所以这种判断方法其实是一种间接的判断方法.讲到这一点,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思考:活动三:区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额定功率不同的电灯泡。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可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答案展示.三、拓展延伸:节日小彩灯的连接及故障查找提出问题:刚才同学提到两只或两只以上的电灯连接到电路中就有了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的连接方式1.这一串节日小彩灯,它们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怎么判断?2.串联有何缺陷?为什么节日小彩灯还要串联在一起?故障分析:为何这一串小彩灯不会发光?(排除短路,应该是断路)你能用什么方法把那只坏的小灯泡找出来吗?为了方便查找,我做了一个模拟电路,其中有一只小灯泡是坏的,你用什么方法把它查找出来呢?活动四:查找串联电路中的断路灯泡活动五:你问我答提出问题:关于电灯,同学们还能提出哪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投影灯泡结构图片,对照实物,仔细观察电灯,引导学生从结构,选材、连接、灯丝变化、使用等方面进行思考。(例如电灯泡做成球形、电灯灯丝用钨丝而且做成螺旋状、灯丝的精细为什么会有不同、电灯内部抽成真空、灯的两个触点之间有玻璃绝缘层、两个触点怎么连接火线和零线……)小结:知识拓展:[创新设计]CDAB演示:1在一串小彩灯中换上一只不发光灯泡,但可以让其它灯泡发光2再换一只灯泡,能让灯闪烁发光。分析思考:为什么改进一下小彩灯的内部结构,使它能弥补串联电路的这一缺陷?怎么改进小彩灯的内部结构,使它能自动闪烁发光?投影图片,提供启发(1)普通灯结构说明:如图所示为普通节日灯的结构示意图,A为灯丝,B为不带绝缘层的金属杆引线。(2)供大家使用的材料:一种带绝缘层的金属丝,它在电压10V左右(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时,绝缘层不会击穿;如果电压达到200V以上,即会被击穿,使金属丝跟金属杆B导通。请对普通灯的结构进行改进,在右图上画出改进草图。[阅读材料]“跳泡”的结构介绍:右图为“跳泡”的结构示意图,A为灯丝、B为金属杆引线、C为动触片、D为静触点,其中动触片是由双金属片制成,所谓双金属片就是由两种热膨胀程度相差较大的金属粘合在一起制成的双层金属片,当它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热膨胀程度较大的一层金属片的伸长量比另一层金属片多,从而会使双金属片弯向伸长量较小的一侧,导致与静触点的分离;当温度下降时,双金属片又会收缩而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