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电荷一、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认识元电荷4、了解导体和绝缘体。5、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6、通过实验,体会电荷可以移动二、学习内容电荷预习形成一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3、两种电荷: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合作展示一1.人类最早认识电现象是从摩擦起电开始的。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和两种情况,通过对这两种情况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界只有种电荷;为便于区别,规定叫正电荷,叫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子的结构预习形成二1、原子的结构元电荷预习形成三1、元电荷的概念2、1e=1.6×10-19C3、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为什么不显电性?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预习形成四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注意:自由电子-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②、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①摩擦起电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③、“导电”与“带电”的区别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④、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合作展示四1金属导体中电流是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都参与定向运动三、检测反馈1.当人类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结构后发现,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失去电子的带电,得到电子的带电。物体带电的多少叫电量,它的单位是。2.电荷的形成电流3、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你所熟悉的导体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你所熟悉的绝缘体有。(分别写四个以上)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也会变为导体,你所熟悉的例子是。四、学习小结亲爱的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收获很多,写出来我们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