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酸碱性〉〉说课稿一教学环境(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物质的酸碱性>>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物质有酸性和碱性物质,及一些特征和作用。2地位与作用: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是两类基本的物质,它是学生对物质酸碱性建立初步认识的开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酸碱性物质对人们的重要性,无论从知识还是认知角度来讲,这节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当认识相当一部分酸性,碱性物质并能说出酸碱性物质的一部分作用,但在实验上的一些规范动作和操作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三)媒体环境相关实验器材与器具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有酸性与碱性物质(2)知道典型的强酸、弱酸、强碱、弱碱(二)能力目标:(1)会判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2)学会应付实验危险时一些措施(三)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教学难点: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四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采用实验归纳、实验探讨、观察、分析概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使教学中教具、媒体,不是为“教”服务,而是为学生“学”服务,从而避开单调与枯燥。(二)教学方法:探究式(四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实验等(三)活动安排:以四人为一组探究小组进行分组,每组桌上放置好所需的物品。(四)学法指导:主要以发现、操作、模仿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情景创设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找到新的知识点,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五)实验要求:让学生检验实验物品,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动作是否规范和一些要注意的细节,实验完毕要清理实验物品。实验准备:实验器材①教师演示实验:食醋、稀盐酸、稀硫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烧杯、试管。②学生操作实验(每四人一组):1%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纯水、食盐水食醋、稀硫酸、烧杯、洗涤剂、试管、滴管。五教学流程(一)教学环节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实验操作:取一瓶食醋,倒一点在烧杯中,示范闻药物气味的方法,然后请同学闻。意图设计:让其掌握如何闻实验室化学药品的气味,另外让其了解食醋具有酸性。(2)实验操作:闻桌上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回答是否具有酸味。意图设计:使其巩固闻气味的方法,并了解并非所有酸性物质都含有酸味。2展开新知酸性物质(1)出示盐酸,硝酸,硫酸,指出是强酸。(2)提问:我们常吃的水果哪些有酸味?意图设计: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酸都是强酸,还有的是弱酸。演示实验:课本P149浓硫酸腐蚀实验(3)讲解:万一不小心粘有浓硫酸之后的急救措施。碱性物质(1)出示常见的碱性物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氨水及碱性物质:小苏打、纯碱、洗涤剂等物质。(2)读图:P149图4-49,4-50认识一些强碱和弱碱。(3)提问:你们知道清洗脱排油烟机用什么药品?(讨论多数同学不知道)探究实验:P150实验,烧碱溶液去油污。意图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从实验回答以上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碱性物质的去污能力。3归纳小结:(1)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从上面这些实验中归纳出了哪些有规律的知识。(每小组按自己的总结写在纸上)意图设计:提高学生自己归纳的能力和团队的作用。(二)作置作业:(三)板书设计:物质的酸碱性(一)两类物质六教学思想:在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所以我在课前检测中所设计的不在是复习课,而是复习对新知识有关的内容。而探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它包含师生、学生之间的一种能动关系,在此环节中,我设计实践归纳、知识网络和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而教师只是引导作用。探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案例研究一、课堂实录:1.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师:汽化现象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现在同学都知道了。那么在你的生活中如在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亲眼看到过并且印象深刻的汽化现象?生:烧开水,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