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因此,对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问题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问题研究核心提示:在精准扶贫中,扶志是基石,扶智是路径。加快脱贫攻坚进度,要切实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持续性和有效性,增强贫困群体造血能力,清除扶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摘要在精准扶贫中,扶志是基石,扶智是路径。加快脱贫攻坚进度,要切实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脱贫攻坚精准度、持续性和有效性,增强贫困群体造血能力,清除扶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词精准扶贫扶志扶智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力争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关键之年,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扶志与扶智有机结合方是正举。当前中国脱贫成绩斐然,但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扶贫工作呈现出可喜局面。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起坚决执行的动力,通过安排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结队帮扶,源源不断地为特困地区输血。这些务实举措无不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政策支撑和物质保障。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从2012年底到201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减少了8.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正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谱写着人类脱贫攻坚史上的中国奇迹。然而,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依旧存在。究其原因,既有环境恶劣、缺乏扶持、贫病交加等外部因素,也暴露了部分贫困户缺少脱贫志气与发展智慧,主动脱贫意识较差、自觉脱贫能力欠缺的内生动力不足现状。有的习惯于等靠要,自己能办到的事情也拖着不办;有的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宁可坐享其成,也不愿动手干事;有的存在乐穷心理,拿到政府补贴先自己享受,更有甚者,将政府补贴和救济作为自我炫耀的资本;有的群众常年贫困,逐渐丧失改变的信心;有的贫困户懒散惯了,自己不动脑筋、不想办法、不思进取。凡此种种,都倒逼着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中必须将扶志与扶智进行有机融合。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把贫困户的思想、观念、志气扶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勇气。志穷则办法不多,志短则思想不立。倘若思想观念不改变,必然阻碍脱贫步伐。即便一时脱了贫、摘了帽,也难免因观念落后而再度返贫。因此,扶志就要对准上述观念和心态,进行靶向治疗和定点滴灌,让贫困户树立自信和斗志。只有充满自信,腰杆才能挺直,脱贫才有办法;只有意志坚定,认识才能转变,就是要摆脱等靠要思想,拒绝馋懒散行为。扶贫必扶智。扶智就是强化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科技文化和信息渠道建设,提升贫困群体文化素质、经营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农村农业生活生产方式,提高贫困户文化修养,增强贫困地区群众在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等诸多环节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更好地实现强农、惠农、富农。只有通过扶智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提高贫困户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才能激发其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拔掉穷根、摘掉穷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要想提高精准扶贫高度,加快脱贫攻坚力度,就要将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淡化贫民意识,树立脱贫观念,坚定致富信念,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先扶志,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加强扶志教育,消除精神贫困。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外部帮扶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培养自力更生意识,积极参与务工经商技能培训,充分激发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