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医学教育第20卷第2期57知识篇胡红(1957-),女,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教授。主要研究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支气管哮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独立性疾病。目前认为DPB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人种特异性疾病。DPB的病理学特点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因炎症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咳嗽、咯痰、活动时呼吸困难。胸部听诊可闻及间断性音。80%以上的患者合并或既往有慢性鼻窦炎。胸部X线可见弥漫性分布两肺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尤其胸部CT显示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对协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肺功能检查主要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但早期出现低氧血症,而弥散功能通常在正常范围内。实验室检查血清冷凝集试验效价升高,多在1∶64以上。本病是一种可治性疾病,治疗首选红霉素等14员环大环内酯类,其疗效显著。1流行病学1969年由日本学者山中根据病理学改变首次报道了DPB。70年代本间等从临床提出DPB为一种独立性疾病[1]。90年代初欧美教科书对DPB加以描述,使其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疾病[2]。目前DPB最多见于日本,1980年日本开始流行病学调查,首先收集可疑DPB病例1000多例,继之进一步确认临床诊断319例,病理组织学诊断82例[3]。80年代初调查结果推测日本DPB的发病率为11/10万,1988年确诊病例为229例,1999年日本临床诊断病例增至648例。自1992年开始在东亚地区如韩国、中国、马兰西亚、新加坡等也确诊了一些病例,然而欧美报道病例极少且其中50%是亚洲系人种[3]。我国1996年首次报道明确诊断的DPB[4,5],以后陆续报道了一些病例[6~8]。自1996年至2006年1月,排除重复报道,我国大陆文献报道DPB共67例。最近研究表明DPB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人种特异性疾病[3,9]。2病因DPB的病因至今不明。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1人种特异性及遗传基因:近年研究表明DPB发病有明显的人种差别,且部分病人有家族发病。此外,80%以上的DPB患者合并有慢性鼻窦炎或家族内鼻窦炎支气管综合征(SinobronchialSyndrome:SBS),故认为DPB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日本DPB患者与人体白细胞抗原(HLA)-B54的B*5401基因有高度的相关性[10];而在韩国DPB患者中HLA-A11与本病有高度的相关性[11]。2000年keicho等认为DPB的易感基因存在于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HLA-B位点和A位点之间,距离B位点300kb为中心的范围内[12]。最近关于DPB病因学研究推测DPB可能与第7染色体上的CETR(CysticFibrosisTransmembraneConductanceRegulator)基因突变、TAP(TransporterAssociatedwithAntigenProcessing)基因变异、以及粘蛋白基因MUC5B异常表达有关[13]。2.2免疫系统异常:本病特征性的血冷凝集试验效价的持续升高以及部分病人IgA增高被认为DPB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病理检查显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聚集以及部分病人末梢血CD4/CD8比值增高都提示DPB病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2.3慢性气道炎症与感染:部分DPB病人BALF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胡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北京,100853)HUHong啰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Vol.20.No.258知识篇中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以及白介素-8(IL-8)等升高提示本病存在慢性气道炎症病变。此外,由于DPB病人的细菌停滞于气道粘摸上,引起由绿脓杆菌产生的弹性硬蛋白酶和一些炎症介质的生成,可能是造成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气道炎症的原因。3病理DPB的病理学特征为以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细支气管炎及细支气管周围炎。因炎症病变累及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大体标本肉眼观察:肺脏表面及切面均可见弥漫性分布的浅黄色或灰白色约2~8mm的小结节,结节大小较均匀,位于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以两肺下叶多见。镜下所见:(1)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等圆形细胞的浸润,导致管壁增厚,常伴有淋巴滤泡增生。部分病人由于息肉样肉芽组织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