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江二中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本试卷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积累与运用,第二部分为阅读,第三部分为作文。3.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作答必须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一积累与运用(15分)1.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所报道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消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1分)2.(1)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表明对“贤”“不贤”态度的句子是“,。”(2分)(2)是以圣人欲不欲,。(《老子》第六十四章)(1分)(3),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分)(4)李白《将进酒》中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一句是。(1分)(5)苏轼《江城子》中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2分)(6)王于兴师,,与子偕作。(《诗经·秦风》)(1分)(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1分)2(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1分)3.(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2分)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2)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2分)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D.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二阅读(6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11分)①历史学家詹姆逊在《政治无意识》一书里写道:“历史并不是一个文本,因为从本质上说它是非叙事的、非再现性的。然而,还必须附加一个条件,历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们,换言之,我们只有通过预先的(再)文本化才能接近历史。”历史有没有“本质化存在”?答案是“有”,否则便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不可知论。那么,谁掌握历史的“本质化存在”?基督教徒认为是“上帝之眼”,中国老百姓则认为是“老天爷”。“上帝之眼”也好,“老天爷”也好,这两种说法都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已经逝去的时空里,存在着一个可能遥远而难以企及但确实存在的客观历史。历史一旦走过“彼在”的客观时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就只能通过各种转述和记忆进行信息比对,而历史的完全信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同的转述和记忆中不断地“沙漏”,同时也不断地“捡漏”。因此,对于历史的认知,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话,后世之人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可能地靠拢“彼在”,接近历史的真相。我的一个研究希腊艺术的朋友说,希腊语中“历史”3一词的词根“historia”原义,就是“调查”“寻找”“研究”,它说明人类在早期对于历史真相及本原的认识就是清醒的。②历史存在于文本叙述之中,这是新历史主义的一种观点。从逻辑上讲,不仅后世之人借由前世遗留的各种叙述文本进入已逝的历史,即便是当其世者,接触和把握的信息也是局部的和零碎的,也需要借由他人的叙述来了解现世的信息。那么,谁在叙述历史?谁在建构历史的不同文本?③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类叙述者:一类是建立在历史自觉建构意识之上的撰史修志者,他们通过拥有的信息资源,撰写各种年鉴、年志、备忘录,我们通常所谓的“正史”便是指此一类;一类是以历史以及当下现实的事件、人物为原型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的文艺家。对于后者来说,叙述是一种主观创造性行为,叙述风格因为叙述主体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不同的叙述风格形成不同的历史文本。叙述主体对于信息的取舍剪裁尺度,完全取决于他的历史观。④暂且不说民间修史和官方修史在视角、立场和趣味上的差异,即便同为官方修史者,即便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的“正史”,在信息取舍时同样存在很大的腾挪空间。⑤司马迁和司马光出身不同、抱负不同、遭遇不同,修出来的史书,即便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