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752016年第13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社会领域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为了不让活动游离于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深入扎实做好此项工作,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幼儿园,让幼小的心灵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活动形式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以此达到幼儿全面发展。一、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培育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节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典名句作为课程内容,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经典诵读汇编》。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以《我的祖国》为主题,开展“娃娃游中国”、“中国京剧”、“中国服饰的演变过程”、“有趣的汉字”、“各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四大发明”等活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另外,全园性大主题和各班级小主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全园大主题的引领下,遵循层次性的原则,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在相同主题中分别设置不同的分目标,如:国庆节的总目标是让幼儿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分目标上,小班幼儿更多从自身出发,激发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幼儿园的情感;中班注重从体会家乡的变化入手,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大班则通过了解中华大家庭有56个民族构成,体会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将大、小活动主题有机整合、互动推进,使各主题的目标得到落实,内容得到丰富、延伸和拓展。选择灵活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让幼儿之间互相诵读、个别幼儿上台展示、每周一国旗下诵读、亲子诵读等,努力把这枯燥生涩的“弟子规”有机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去,让“弟子规”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真正回归生活。二、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创设区域活动情境、营造活动氛围、让孩子与材料互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演区投放经典故事中相关的角色头饰、手偶、服装,师幼共同表演经典故事,通过表演经典故事内容,理解故事里隐藏的道理。在图书区里,投放适合幼儿阅读的中国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图书,还可以欣赏、学习民间童谣,如:“孙悟空打妖怪”、“一二三四五”、绕口令和古诗。语言区投放古诗“静夜思”、“春晓”“锄禾”等,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古诗内容绘图并制作小书,不仅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妙意境,而且感受经典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制作汉字演变图,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科学区投放民族娃娃及相关图片,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结合家人属相了解十二生肖的故事,感受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艺术区注重幼儿的创造与表现,各年龄段根据以下内容,结合孩子年龄特点,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如剪纸、印染、折纸、陶艺、水墨画、木偶表演、制作皮影等。这些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因其趣味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而颇受孩子们喜爱,传统民俗节日中的艺术作品对幼儿手工制作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作用。音乐角学唱河南民歌、戏曲、民族乐器演奏,感受独特的方言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培养对民歌艺术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通过墙饰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不断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如精美的扇子、青花瓷、中国结、京剧脸谱、剪纸、水墨画、刺绣等作品展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且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三、在民间游戏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民间游戏具有愉悦性、游戏性,深受幼儿的喜爱。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建构区开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