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探究电路中的电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2.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索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准备电池组、小灯泡(带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V.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电压?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小灯泡发光.)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小灯泡不亮.)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想想做做]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活动: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讲解电压的符号及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103V1mV=10-3V1μV=10-6V.请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并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设疑: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学生回答要: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出示电压表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投影]“电压表”电压表符号应该是.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V”,每一小格表示“0.1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V”,每一小格表示“0.5V”.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设疑: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