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内容】第九单元:声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并能举出一些声源的例子。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并能举例说明声音传播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不同物质作媒介的情况。3、知道声速的概念,能说出15℃时空气中的声速,知道声速在不同物质中的区别及随温度变化的情况。4、常识性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噪声的危害及其控制;初步具备环保常识,增强环保意识。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及其它们的应用。6、知道回声是如何形成的,知道利用回声测距仪的方法。【重点、难点、考点】1.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乐音的三要素,减弱噪声的办法。2.难点是回声及其应用,乐音的三要素。3.考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乐音的三要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中考中以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考查为主。【要点分析】(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源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2.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介质传播出去。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大,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小。声音在空气中(15℃)传播速度为340m/s。4.回声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二)音调、响度和音色1.音调(1)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3)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次/s~20000次/s2.响度(1)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系。声音传得越远响度越小。但可以采取防止声音分散的方法来增加响度。3.音色我们能够分辨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也是由于人们的音色不同。(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1)什么是噪声:噪声是指发声体作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环保上,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或干扰人们听觉的声音都叫噪声。(2)噪声来源:①来自不顾别人的大声说笑、歌唱和放音乐等。②来自工厂各种机器发出的声音。③来自各种交通工具发动机发出的声音。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分贝(符号dB):声音等级的划分用分贝(dB)来表示。(2)噪声危害:超过50dB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噪声环境,会影响身体健康。暴露在150dB下,人的听觉器官会急剧受伤。3.怎样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解题技巧点拨】1.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的往复运动叫振动。振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它与物体平动不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振动具有重复性。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描述,频率越高物体振动越快。振动的强弱用振幅描述,振幅越大物体振动越强。频率和振幅是振动的两个特征量。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有振动源,二是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三是要有接收声音的听觉器官(耳朵)。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听到声音。4.在解答声音传播与物体运动相联系的习题时应先画一草图,根据草图分析路程、时间,找到关系式,然后依关系式求解。5.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是有区别的,要区别它们,必须从客观的振动与主观的感觉以及它们各自与哪些因素有关去区别。6.乐音是不是噪声应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保的角度去认识。减弱噪声的办法应当以人耳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上去想办法。减弱的噪声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例题解评】例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不发声的物体肯定不振动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D.闪电后听到的雷声不断是由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