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考纲要求明确方向】3.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汉字与书画:汉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3)文学成就: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自主预习知识准备】——对照课本及考试说明解读进行填空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孔子与老子的思想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和贡献:①核心是“”,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包含本思想。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政治主张:而治(其思想中还包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形成背景: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新的统治阶级未形成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主张实想“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条件。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三)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孔子提出“仁”和“礼”创立儒家学派。2、战国:孟子、荀子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1(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思想;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主张:①施政用“”和“”,“以德服人”;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③伦理观:主张“”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经典例题】例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解析】: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实际上就是指孔子“仁”的学说,对比各项不难判断。贵贱有“序”和“有教无类”分别是其“礼”的学说和教育思想。例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解析】:结合儒家学说特征判断。孔孟学说主要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答案:A考点二汉代儒学汉代儒学西汉儒学大家:《春秋繁露》把、思想糅合到儒家之中,形成新儒学体系。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需要,提出“”和“,”主张2.为了加强,提出“”、“”、“”3.为人处世标准:提出“”。有利于巩固,维护统治秩序。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起用参与国政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3.兴办,设立郡县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结果: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例题】例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日:“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