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课题《出师表》课型新授课时序数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日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学内容分析:蜀汉第一次伐魏前,蜀汉已从猇亭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他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的写作脉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难点1.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3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对对联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把六句话对成三副对联。这三副对联是写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请同学们说一说是谁?1.出师一表真名世。2.千载谁堪伯仲间?3.“出师一表千载无。4.远比管乐盖有余。5.“出师一表通今古。6.夜半挑灯更细看。二、简介时代背景1、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三、整体感知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注音:崩殂()恢弘()忠谏()菲薄()()陟()臧否()()以遗()陛下裨补()猥()夙()庶()竭驽()钝咎()咨诹()()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重点语句翻译:(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译:(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译:(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译:(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译:3文言字词梳理(1)古今异义词:开张:痛恨:卑鄙:感激:谨慎:(2)一词多义:益:有所广益()斟酌损益()遗:以光先帝遗德()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效:恐托付不效()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行:性行淑均()必能使行阵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