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给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以本文为例,进一步了解书信的特征。2.理解作者运用巧妙的手法表达出的对爱情的认识。3.学习运用书信形式恰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情,一个敏感而又神秘的话题。少男少女对这个话题既感兴趣,又感难以启齿。大人既想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又觉得无法讲清楚。因而,这个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却是一个较大的空白点。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给父亲提出这个难题,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了一封信,巧妙地谈了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和看法,给世界上所有面临这一难题的父母、子女做了很好的解答。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以及写给所有少男少女的信。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苏霍姆林斯基并未直接谈爱情,而是用祖母讲述的童话故事,巧妙表达1对爱情这个问题的解答。请同学复述童话。(学生复述,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评,注意学生对关键细节的描述及关键词语的使用。眼神——“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人类的爱情。青年时代:爱情使他们充满青春的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老年时代:孤独的男人坐在山坡上,心中思念亡妻,爱情天长地久,生前死后,永远不变。)3.从祖母讲的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有哪些特点?(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适当引导。)(学生汇总研讨结果:爱情是最美好、最圣洁的一种感情;人类纯真的爱情具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爱情使人忠贞不渝;爱情使人始终保持青春的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力量。……)(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具体描述中概括归纳,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能力培养。)4.作者对女儿提出爱情这个问题有些什么看法呢?①忐忑不安——理解。②内心的愿望:告诉女儿要学会明智的生活。5.引导学生谈自己读这封信的感受。(对爱情的认识;运用童话的作用。)三、具体感知1.如何理解“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正确的精神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就会不幸和痛苦。)2.细读课文最后一段,请学生谈谈对作者所说的“成为真正的人”的理解。(学生思考并讨论,引导其用简单语句概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2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3.作者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式与女儿交流爱情这个话题的?(高屋建瓴而又平等谦和,童话)四、小结课文爱情是一个恒久的哲理,而爱情本身是最深奥、最抽象、最复杂的,如何把这样一个问题向只有14岁的女儿解释清楚,作者可谓是煞费苦心。信中并没有正面回答女儿,而是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讲述的童话,用童话来阐明道理,引导女儿自己去思考。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每位同学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怎样正确去对待爱情。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板书设计给女儿的信人上帝的反应新婚燕尔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颤抖、惊异、惊呆爱情衰老之后更加美丽、更有力量、增加忠诚不能理解老伴死后美丽、力量、忠诚、回忆沉思3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用童话阐明什么叫爱情,文中阐述爱情的句子精彩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请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如:“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二、拓展延伸1.本文之所以能将对爱情的理解阐述得如此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和本文书信体的体式不无关系。文章既向女儿传递了什么是爱情,又讲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语言流畅,文章娓娓道来,亲切感人。2.阅读《马克思致燕妮》一文,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强烈感情。①请学生阅读后讨论,马克思是怎样表述自己对妻子的爱的。(直抒胸臆,发自肺腑,感情强烈,细腻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的思念)②爱情又给马克思怎样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