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言文复习教案在第一轮复习(单篇复习)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古诗文阅读理解的技法训练。合计8课时。第一课时文言诗文解题法:文意把握题型阐释文意把握,就是在理解词义、句义后,从整体上宏观地理解文言诗文。也就是着眼于全局,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文言诗文知识,对文言诗文进行全面的通读、理解,能够初步概括诗文内容,体味感情基调,筛选捕捉信息等,从而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文意把握的题型,从形式上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有: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理解内涵、把握情感、分析态度等。其中,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是重点,也是难点。精题解析例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A.“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2008年云南省中考试题)解析:这是一道选择题,要求考生分别对诗中相关内容进行领悟,找出不恰当的一项。A项是对诗句表现手法的理解,B项是对诗句所表达情感的把握,C、D两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此诗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怡人的春山月夜图。“桂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并非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所以,B项有误。可见,要准确地将有误的一项找出来,必须从整体入手,把握全诗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答案:B例2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某翁除夕过中庭,仰见树杪①有人,即止不进。翁屏退家人,仰树呼曰:“树上君子,此间已无外人,盍②下?”其人乃下,叩首称死罪。翁视之,邻人也。相将入亭,先酌之三杯,曰:“汝所需若干?”邻人泣告曰:“小人有母,遇年荒,无以卒岁,素谂③翁家富有,故行此不肖事。今既不罪,尚敢他望耶?”言已,声酸嘶。翁曰:“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为非,老夫之过也。今酒殽④尚温,汝其饱飡⑤,当以三十金畀⑥汝。勿再为此,他人不汝恕也,且陷老母于不义。”食已,乃予银,并布裹食物,送之墙下,曰:“归遗尔母。汝仍出此,勿使我家人知之,余亦终勿告人也。”【注释】①树杪(miǎo):树梢。②盍(hé):何不。③谂(shěn):知道。④殽:同“肴”,菜肴。⑤飡:同“餐”,吃。⑥畀(bì):送给。从文中看,某翁是一个怎样的人?(2008年浙江衢州市中考试题)解析:这道简答题要求通过把握文章内容来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来。应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准确把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上文的某翁在家中遭遇窃贼,他非但没有怪罪行窃之人,反而自责“不能周济邻居”,并且与饭赠银,好言相劝,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其富而不骄、宽以待人的君子之德。答案:宽容、善良(富有同情心)。例3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后面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