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数学归纳法及应用举例(2)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只有两个步骤正确,才能下结论:对一切,命题正确(强调缺一不可);2.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命题;3.理解为证成立,必须用成立的假设;4.掌握为证成立的常见变形技巧:提公因式、添项、拆项、合并项、配方等;5.渗透归纳演绎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1.抓住“两个步骤”,进行数学归纳法原理复习.用不完全归纳法说明缺乏传递性证明不行,那么可以省去第一步吗?例证明:若时,当时,即时,原等式成立.但时,时,∴原等式不正确.由此,师生共同得到结论:两个步骤,缺一不可.教师补充:两个步骤完成之后,还要下结论.2.通过例题教学,深化对数学归纳法的认识①出示例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分析(ⅰ)问学生第一步应做什么?本题的应取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以得到证明的基础.学生验证后,教师规范板书,为学生示范.(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证传递性时,已知什么,求证什么,在草稿纸上写上:“已知,求证.”比较两个式子的左边,相差什么?启发学生理解,求证式的左边与已知式的左边相差一项:。(ⅲ)启发学生应用归纳假设(即(ⅱ)中的已知)对上式进行推理变形,放手让学生进行推导,直到得到结论.证明见教科书第64页~65页.证明过程中,教师边启发,边板书,为学生作证明示范.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分析及证明过程.强调传递性证明中,要弄清已知、求证,而且一定要用这里的归纳假设(已知),不用就不是数学归纳法.②出示例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组织学生边证明边讨论,基本上由学生完成,形成亲身体验.教师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边巡视,边指导,注意抓住下述要点:(ⅰ)知道“…”省略了什么,3×10的后一项是什么,的前一项是什么,再前面一项是什么.(ⅱ)初始值是什么,如何验证.第二教育网版权所有(ⅲ)传递性证明实质就是证明命题:已知,,求证完成证明后,让学生反思全过程.知道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时,第二步证明中常用到因式分解、配方、添拆项、乘法公式等变形手段.3.复习巩固,小结提高(ⅰ)出示:如下证明对吗?(幻灯或多媒体展示)求证:证明:(1)当时,左边=,右边=,等式成立.(2)设时,有那么,当时,有即时,命题成立.根据(1)、(2)可知,对,等式成立.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不是数学归纳法证明.那么,如何改进呢?(由学生完成)(ⅱ)分组练习,教科书第66页练习1、2、3.(ⅲ)小结: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1)式子结构要分清.(2)由时,要用归纳假设.(3)常把成立的式子写在草稿纸上,作为变形目标.(4)恒等变形常用的方法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添拆项、配方等.五、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2.1第3(1)(2)、4题(据情况选做或提示后做).第二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