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生活的动物(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模仿蚯蚓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2.通过蚯蚓的饲养活动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的成功喜悦心情。情感目标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2.实验完毕,将蚯蚓放归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种生物的生存权力。●教学重点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蚯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2)放大镜、棉花、清水。2.学生准备:(1)课前两周(或更长时间)饲养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明塑料筒或玻璃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检查学生教具,直接导入新课教学]采用直接导入式。首先要求各小组拿出自备的教具以便于教师检查或调整。检查过程中,对于实验装置制作优秀,有创新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同时,教师还应将合理的实验装置在全班演示,以便于学生课下交流。教师分发实验器材。然后采用谈话式请各小组将饲养蚯蚓这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想到的或用其他方式查询到的关于蚯蚓方面的知识与全班进行一下汇报交流。师生可做如下活动:教师:同学们已对蚯蚓进行了两周左右的饲养和观察。现在,咱们还是用老办法,从第1组到第12组,按顺序向全班汇报交流饲养和观察实验情况。第1组:我们组观察到蚯蚓的体色是暗红色的,整个身体由一节一节的体节构成,在身体前端还有一个像指环一样的结构……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白天钻在土壤里,晚上才出来觅食,它把大点的腐烂树叶拖进洞中,但排出来粪便却像土一样……第3组:我们组还查阅了资料,知道了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第一,蚯蚓能钻洞松土,肥沃土壤;第二,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能吃,是我们的食物;第三,蚯蚓还能处理有机废料,是清洁工的好朋友;第四,蚯蚓还可以作养殖行业的饲料,是养殖工人的好朋友……第4组:我们组观察到…………待小组汇报交流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一环节的观察。观察之前,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第15页的内容,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观察完毕,全班交流观察结果,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例如,师生可做如下交流:第1组:我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腹面,腹面不像背面那样光滑平整,那就是刚毛。教师:完全正确。那么刚毛对蚯蚓有什么作用呢?请你们思考一下。第2组:……我们发现蚯蚓的体表是湿的,因为干净的地方不明显,把它在有细细的沙土上就会沾满细土。可是,为什么它的体表是湿的呢?为什么观察的时候还要用湿棉花轻擦它的身体呢?我们搞不清楚。教师:你们提出的问题很好!说明你们确实动了脑筋,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的学习习惯。就2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想想看,如果把蚯蚓长时间地放在干燥的环境中,蚯蚓会怎样呢?学生:会死掉。教师:为什么会死掉呢?学生:长时间……嗯,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渴了?教师:饿了,渴了怎么就会死呢?学生:……教师:大家还记得“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吗?至此,教师已经等于把答案告诉了学生。相信学生可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准确答案。[播放教学录像,继续深入分析]教师播放有关蚯蚓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以起到充分肯定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而对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师生可做如下活动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刚才第2组的同学已经给咱们总结出来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第1个特征,那就是:蚯蚓的体表有粘液,可以溶解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呼吸,所以,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