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4.感知“山市”的形成过程,感受神奇、壮丽的幻景。5.根据描写展开想象,培养联想及想象能力。6.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感知“山市”的形成过程,感受神奇、壮丽的幻景。3.根据描写展开想象,培养联想及想象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3.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介绍作者、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手头资料介绍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教师明确: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构思奇妙,语言生动。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第二遍,学生自读;明确生字读音,读得正确流畅。第三遍,各组展示读。注意下列黑体字的读音:奂山(huàn)青冥(míng)禅院(chán)缥缈(piāo)睥睨(pìnì)禅院(chán)飞甍(méng)高垣(yuán)连亘(gèn)倏忽(shū)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在各小组组长的组织带领下,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教师巡视答疑解惑。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纠正、明确。注意以下词语:(1)词语解释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然:但是。青冥:青色的天空。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近中:附近。无何:不一会儿。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屋檐。始悟:才明白。未几:不久,过一会。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连亘:接连不断。居然城郭: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台的。堂若者:有像厅堂的。堂,厅堂。坊若者:有像牌坊的。坊,牌坊。历历在目:清晰的出现在眼前。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广大。依稀:隐隐约约。乌有:虚幻,不存在。危楼:高楼。危,高。霄汉:云霄与天河。窗扉:窗户。洞开:敞开。裁如星点:仅仅像星星点点。裁,同“才”,仅仅。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屑屑:忙碌的样子。凭:靠着。不一状:形状不一样。逾时:过些时候。逾,越过。倏忽:突然。人烟市肆:人家和商店。(2)通假字:乌有:乌,通“无”。没有。裁:通“才”。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同“现”,出现。(3)一词多义:然:(1)然数年恒不一见(表转折,但是,然而)(2)居然城郭矣(竟然)数:(1)见宫殿数十所(几,几个)(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表示计数)(4)古今异义词直接: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古义: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