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诗词五首》《变色龙》人教四年制【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诗词五首》《变色龙》二.教学目标:1.体会每首诗词的主题。2.学习本文通过鲜明生动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了解契诃夫小说善于以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揭露社会本质的特点。3.认识沙皇俄国社会的黑暗和“变色龙”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词默写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四.知识分析《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在陈子昂的诗歌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从诗歌形式上来讲,它似乎不能划归任何一种类别,连诗歌的重要特征──押韵,也弃而不用,它确实如题目所指示的那样,它是诗人从心底唱出的无调的“歌”。然而,它那质朴的形式与直白的语言中却蕴涵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千百年来,仍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发力。诗的起首两句,突如其来且丝毫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于自己生不逢时的愤愤不平感和失落感。由于这首诗写作时间、地点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都相当明确,所以对诗中的“古人”“来者”如何理解,历来没有什么疑义。“古人”即指春秋战国时期能够礼贤下士的燕昭王,“来者”指以后就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显然,这两句诗里包含着明显的现实内容,是作者当时所思所感的直接反映。但如果抛开我们所了解的本诗的创作背景不谈,仅从诗歌本身来欣赏和理解这首诗,不必坐实“古人”“来者”的意义,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就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它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不少论者认为表现了空间的寥廓无限,未必确切。其实这一句表达的意思直接接续前两句,且把时间无尽及个人生命有限之间的对比进一步强化。前两句在表达时间感时还隐隐有一个“我”作坐标,这样势必限制了读者的思绪,第三句则直接从“天地”落笔,而天地是亘古不变、无始无终的,这样诗人的茫然感、失落感就更彻底、更难以排解,而读者也被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诗境中。在这一层深似一层的思绪中,诗人的悲感无可消解,终而至于“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的形象也就此定格。这首诗纯任感情喷发,没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技巧。不过,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与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的节奏完全相应,而第三句中的“天地之悠悠”读起来语调舒缓、平直,第四句“怆然而涕下”读起来语调急促、下挫,语调的变化与感情走向相合,是出自诗人匠心,还是无意而为之,就不得而知了。《秋登万山寄张五》这首诗表达了怀人之思,不过,就像孟浩然一向为人淡泊平和、其诗文清淡不着痕迹一样,这种怀人之思虽真挚动人,但仍带有孟浩然一贯的飘逸,诗中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实则余味悠长的景物描写与此相应,使这首诗成为情景相生的浑融的艺术整体。无论从表现出来的诗艺还是美学理想来看,这首诗都堪称孟浩然的代表作。诗的第一至第四句点出所怀之人,也即交代登高的缘起。“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既是化用南朝人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又可让我们想像到,诗人此时站在万山上,遥望朋友张五的隐居地──白鹤山,却只能见到白云缭绕,友人的身影只能是在悬想中了。“心随雁飞灭”则见出诗人怅望良久,围绕着诗人的孤独感也油然而生。第五、六句为过渡诗句,概括写景与情。“薄暮”“清秋”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既给全诗所描绘的景色抹上一层特定的色调,同时也以它们所固有的情感色彩,事先为下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一个“愁”字,一个“兴”字,正是诗人身处此情此景时的自然的情绪反应。第七至第十句具体写远望之所见:农人们陆续回家,劳累了一天之后,他们此时并不急于回家,而在渡头上略作歇息;远处天边的树细小如荠菜,江边的小洲明净如月。这幅画面里有人的活动,有自然描写,不过它们传达出的情趣则是一致的,人的活动并未打破整个画面给人的恬静、闲适感。而我们从这四句诗中又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不错,诗人所看到的是一幅颇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