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品味词的艺术美,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拓宽积累的知识面。3、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2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作品中的意境2.理解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3.理解联想和想象在诗词中的运用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课前:多媒体播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大家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这些诗句朗读一遍,体会诗歌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月亮传达思乡、怀人、祝福之情。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请同学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课件展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情谊深厚的弟弟苏辙已有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三、熟读感知,疏通文意:(一)、朗读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诗词要求:①、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海中浮现;②、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③、要有感情。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抛砖引玉)生个别读。生齐读。(二)小组合作探究,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小序交代了什么?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有什么联系?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二)全班讨论交流。(三)师生共同赏析解疑:1、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2、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上阕:望月写景,表达作者幻想和现实的矛盾心情。下阕: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板书)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三、精读品味,欣赏佳句:1、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今天我们就学会从内容、修辞、感情来赏析诗句。教师分析示例:我喜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在读诗词,讨论交流: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