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3、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课前阅读——清平乐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预习学案1、生字正音。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耸立阴霾余暇2、解词。砭骨:履践:崔巍:阴霾:哀思:养精蓄锐:3、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课堂学案一、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2、小组讨论完成:登山队登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3、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二、自主探究:1、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2、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景色描写,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写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三、拓展提高:探讨探险的意义1、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2、你怎么看?3、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珍惜生命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要懂得知难而退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周国平,著名作家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四、作业:1、整理字词到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