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活中几种重要盐(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二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三是粗盐提纯过程中涉及的过滤、蒸发等基本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四是分类的学科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运用。(一)生活中几种重要的盐1.关于教材中四种盐的分类方法。对于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四种盐,分类的标准不同,则分类的结果不同。如从阳离子的角度可以将氯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三种分为一类,都属于钠盐;碳酸钙单独是一类。若从阴离子的角度,就是教材中的分类结果,即氯化钠单独是一类,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三种是一类,都属于碳酸盐。四种盐的分类告诉学生,对于同样的一些物质,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从而为后面76页关于物质分类的讨论奠定基础。2.关于氯化钠。教材紧密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认识氯化钠的主要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海水、盐湖、盐井和盐矿等);还有工业生产粗盐和粗盐提纯的过程(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和结晶等),这个内容为学生在后面(87页)进行的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奠定了知识基础。3.关于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教材还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认识它们的用途,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第六单元学过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通过类比、推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也应该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并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推理的正确性。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养成。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通过逻辑推理思考“它们是否也能与前面学过的常见的碱反应呢?”教材上通过碳酸钠与石灰水的反应说明这个性质的。其实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与石灰水的反应,一个是产生气体的反应,一个是产生沉淀的反应,结合第十单元酸碱中和生成水的反应,都在为学生建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奠定基础呢(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探究学生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一是第十单元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水),二是三种碳酸盐的性质学习(生成气体和沉淀)。在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通过前面学习的基础,通过实验11-3让学生辨析是否其中的两个反应是否复分解反应,并结合三个讨论问题建构复分解反应发生需要满足的条件。然后又通过75页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应该先让学生通过理性逻辑推理进行判断,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因为实验只是证明条件的一个手段,以后的学习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以实验为手段,突出培养学生的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三)粗盐提纯的方法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是教材中安排的最后一个学生必做实验,实质是以“粗盐提纯”为载体,学习蒸发操作,并进一步练习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四)分类方法本课题中有三次分类方法的出现。第一次是“盐”的认识,教材把氯化钠单独研究,而把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三种盐一起研究就是对盐以“阴离子种类”为分类标准进行的一种分类;第二次是“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出现,再次让学生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种数为标准对化学反应进行的基本分类方法。第三次是教材在76页以讨论的栏目,对整个初中阶段的无机化合物进行归纳、整理。(五)注意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两个“迷思概念”1.“把食盐等同于盐”。教学中一定要以此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纠正这个“迷思概念”,形成正确的“盐”的概念──除食盐外,生活中很多物质都属于盐类。2.“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盐溶液呈中性”。这个内容虽然不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但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也是应该的,尤其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碳酸钠俗称纯碱”,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盐溶液呈中性,如氯化钠;有些盐溶液呈碱性,如碳酸钠溶液”,同时在心里留下悬念:“有没有盐溶液呈酸性呢”,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本节课的重点是几种常见盐(包括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