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明确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而“大自然的语言”是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2.走进作者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3.相关资料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⑴簌簌()匿迹()农谚()翩然()⑵yùn()育méng()发róng()化海táng()2.解释词语:①翩然:②孕育③销声匿迹:④载途:3.给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⑴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果实的时期。⑵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的物候知识。⑶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避免。⑷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⑸物候学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A、养育丰盈可以要求记录B、培育丰厚可能适宜记载C、生长许多能够影响记载D、孕育丰富可能适应记录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问题探究】5.速读课文,然后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6.通读课文,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1)首先介绍,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接着说明,最后说明。(2)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顺序、顺序、顺序。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3)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后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7.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8.比较阅读,将1、2两段与下面的文字作比较,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具体说说1、2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提示: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本文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主题阅读】北极昆虫的绝技①在北极地区,由于环境严酷,气候恶劣,昆虫的种类要少得多,总共也不过几千种,主要有苍蝇、蚊子、螨、蠓、蜘蛛等。其中,苍蝇和蚊子的数量最多,占昆虫总数的60%—70%。②大的动物和鸟类,可以靠身上的长绒毛抵御严寒,但昆虫却永远只能赤身裸体。那么,它们怎样才能度过北极严酷的冬季呢?实际上,绝大多数昆虫,在一年当中大约有9个月的时间身体都处在冷冻状态,它们生存于土壤、泥巴或沼泽里,和周围物质冻在一起我们知道,冰是一种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