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概述淝水之战的经过,记住这一战役的特点及影响。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每个,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预习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逐目阅读课文,分别回答下列问题)(一)淝水之战(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6-87页“淝水之战”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对峙。2.时间:383年。3.目的:企图灭亡,统一中国。4.结果: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5.地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6.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7—88页“北魏孝文帝改革”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3.作用: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8—89页“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一目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________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________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___制度。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影响: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一、预习反馈: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二、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苻坚佣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达标检测】1.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A.前秦与东晋B.前秦与西晋C.北齐与东晋D.北周与西晋2.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史是()A.匈奴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4.我国老百姓的粮食一般是“北麦南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却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物,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农村城市经济的发展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民族融合的作用C.北方面食、粟米饭的营养价值更高D.南方人学做北方人的食品【拓展延伸】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等。(1)材料的内容是历史上哪个朝代推行的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2)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及其文化和语言很快消亡,所以他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