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二)梁启超主备人:谷连民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概括归纳作者引用的格言和故事,学习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3、总结全文,善于从整体把握文章。学习重点: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色。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所阐释的“敬业”、“乐业”的观念。结合自己的人士,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审视这个观念。复习回顾: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心无旁骛()________(2)痀偻丈人承蜩()________(3)强聒不舍()________(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2.给加粗字注音。旁骛()佝偻()解剖()扯直()3.根据注音写字。亵dú()pián进()教huì()jiǎn择()4.明确第6段的层次及层意。讨论探究:1、阅读第8段,思考:(1)为什么作者要先写叹气的声音“做工好苦呀”?(2)作者反面论证了“苦”,然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从四个反方面分析“乐业”的原因(3)怎样才能够做到“乐业”?(4)梳理一下本段的层次,并试着总结每一层的都说了什么。2、作者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3、总结全文,理清要点。(1)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属于什么文体?(2)演说的对象是谁?作者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3)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采取的是什么论证方法?这篇演说词,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拓展提高:1、如何理解“业”在文中的意义?2、文中的观点你是否都赞同呢?如有不同的感受,请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过关斩将:乐趣的果实①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②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有的人把读书当作乐趣,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从时间的隙缝中偷光苦学;有的人把运动当作乐趣,每天不跑跑跳跳,舒舒筋骨,就觉得老大不自在;有人把劳动当作乐趣,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还要撑持着起来干点活;自然也有人把吃喝玩乐、闲游浪荡,当作最大的乐趣。至于那些更等而下之的“乐趣”,就不必去说它了。③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④乐趣,也可以说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中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陶醉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结什么果,完全是由种子——乐趣的本身来决定的。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有的人还是常被俗艳的花朵——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所迷,以致看不清自己所倾心的乐趣蕴藏着恶的因子;自然也预料不到它要结成的果实是恶果和苦果。就以安逸这种“乐趣”为例吧!热中于安逸的人们,在轻飘飘的环境中享受着软绵绵的生活,沉浸在感官的欢娱里,逸乐所开的花朵使他们变得醉醺醺了,还怎能使他们看到这种“乐趣”所潜藏的危机,和它必然要结成的名叫“空虚”和“腐败”的恶果呢?⑤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值。”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和从中得到使自己为之激越振奋的那种欢娱。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千万不要被俗艳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1.“乐趣的果实”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中加粗的“俗艳的欢娱之花”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A.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B.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C.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D.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3.第②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论证的分论点是_____________。4.在第④段的横线上,仿照前面的句式和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