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印度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印度的位置①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②纬度位置:大部分在10°N~30°N之间,属于低纬度,位于热带和亚热带。③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和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2)印度的地形与河流①地形分三部分北部:狭长而崎岖的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②“圣河”——恒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流经印度、孟加拉国,由西北向东南流,注入孟加拉湾。(3)印度的人口①人口数目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超载的印度火车②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印度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过快,给其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仍然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例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海域: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国家: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2)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为高大的________山,中部是D________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南部①是________高原。(3)南部高原的地势东西相比较,________部较高,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解析: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南临(A)印度洋,西临(B)阿拉伯海,东临(C)孟加拉湾。其西北邻(②)巴基斯坦,北邻中国、(④)尼泊尔和不丹,东邻(③)孟加拉国和缅甸,南与(⑤)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印度地形分三部分,北部是狭长而崎岖的喜马拉雅山南侧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根据德干高原上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可知其西部较高,东部较低。答案:(1)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2)喜马拉雅恒德干(3)西河流自西向东流【例1-2】读“印度人口增长图”,完成下列问题。(1)2003年印度人口为________亿。(2)从1951年到2003年,印度人口增加了________亿。(3)读图可知,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印度带来哪些影响?解析:柱状图说明了印度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学会运用图文说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以及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答案:(1)10.6(2)7(3)人口增长过快(4)人口增长过快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1)印度的气候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一年明显地分旱、雨两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印度的旱季,盛行东北季风。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每年6~9月为印度的雨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从印度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乞拉朋齐平均年降水量11430毫米,为世界“雨极”。(2)水旱灾害频繁由于西南季风很不稳定,印度年降水量的时间分配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当西南季风势力强劲,来得早,退得晚,容易造成涝灾;当西南季风势力较弱,来得晚,退得早,容易造成旱灾。(3)两次“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4)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农作物分布地区水稻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小麦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地区水稻需水较多,因此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地势平坦的地区;小麦耐旱能力强,因此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充足的地区。【例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