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农业(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中国具有七、八千年的农耕历史。2.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火耕),人们需要经常迁徙流动,生活艰苦。3.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耜耕”(“石器锄耕”)时代。4.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学会了使用肥料和水利排灌技术。5.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二、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三、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③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3.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2)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3)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4)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5)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1均田制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屯田制和均田制:这是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形式。(6)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三)生产技术的发展1.春秋战国至秦汉,采用垄作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耕方法。其中,汉代先后出现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连年耕种为主,部分地区也实行休耕制,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主要农书:《汜胜之书》。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绿肥种植技术。主要农书:《齐民要术》。3.隋唐时期,江南地区普遍采用育秧移栽,使水稻增产等技术。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江南地区推行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5.明代引进玉米和甘薯,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农书:《农政全书》。6.生产工具,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汉武帝时期发明了播种用的耧车。7.灌溉工具,三国时期,马钧发明了翻车,唐朝发明了筒车。(四)农业经济的形成与特点1.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