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颐和中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自读、交流、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哲学家。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名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____。“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3、衬托何谓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以某些事物作陪衬,以突出要描述和要表达思想的一种写作技法。古诗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用五岳来衬托黄山。一文人自夸“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在吾乡,吾乡文章数舍弟,舍弟向我学文章”,这也是衬托手法的运用。利用事物间相似条件来衬托某一事物,称正衬。如杨朔《茶花赋》,先赞美梅花、玉兰、迎春,但“其实这不是最深的春色”,茶花才是“春深似海”。作者用梅花、玉兰、迎春等正面衬托茶花的美。利用事物间相反的条件来衬托某一事物,称反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以恶劣的环境衬托梅花的坚强的品质,突出了梅花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典型的例子。二、自主阅读,完成字词练习。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设计初二语文教师课题第二十二课爱莲说课型新授课(一)朗读课文,完成字词注音。蕃()濯()淤泥()涟()不蔓不枝()亵()噫()鲜有闻()(二)诵读课文(要读出停顿、语气、语调、感情)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自己独立疏通文意。(标注出不懂的地方)2、二人小组互译。3、提出疑难问题,全班交流。(不懂词语、句子写在下面)4、背诵注释。5、写出译文。四、齐读课文,探究内容。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2、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3、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并加以体会)4、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背诵课文六、课堂检测1、《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2、解释加点词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香远益清3、本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所托之“物”是________,所言之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完成课后练习二中“2、3”小题。(写在书上)5、完成课后练习三(写在书上),把“之”字的用法总结后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