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朝花夕拾》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2.学习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二.了解《朝花夕拾》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了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原名《旧事重提》,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即回忆往事。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三.题目分析提问:文章标题采用了什么格式?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说明:文章标题采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是以空间(地点)变换为顺序来展开记叙,大致包括两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四.分小组朗读,检查预习,掌握生字词。(见教材)五.研习第一部分1.思考:在“百草园”部分,最吸引你的是哪一处?(有人说是第二自然段,有人说是“美女蛇”的故事,还有人说冬天的百草园)2.研习第二自然段。(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的?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明确:菜畦、石井兰、皂荚树、桑葚;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明确:鸣蝉、黄蜂、叫天子;长吟、伏在菜花上、直冲向云霄里去;写的都是动物。-请同学齐读此段后面的内容,再请一位同学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的内容)这些景物描写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了许多知识……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留恋之情。小结这一段的写景方法:“不必说……也不必说……”前半句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的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后半句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的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寂静的百草园充满了生机;“单是”以后,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来写,是秋景,对形状、声音、滋味各方面作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趣味无穷。也可以看出,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是很有次序的,且能抓住景物各自的特征,写得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3.“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默读并记住故事的情节,再请一位同学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注意观察这位同学体态是否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不必背,力求有感染力)⑴听后大家补充或更正。⑵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⑶写百草园插入这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说明:这个故事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