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3【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假设隐假设现,连坚实的大地大概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漂亮的月色中会发出怎么样的人生感慨。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拍,再次朗读。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咨询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讨论。户:门;遂:因此;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本人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6.表演。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由于月色非常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么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崎岖,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滋味。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遭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四、才能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五、作业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咨询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生怕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