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尝试用本人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什么是物候学以及相关知识。2体会本文运用精确、生动的语言和明晰的条理说明抽象事物的写作方法。3感受科学研究对消费生活的妨碍和宏大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候现象和物候学的说明;物候现象决定要素的说明。2说明顺序的条理性,语言的生动精确,说明方法的恰当。教学时数2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漂亮的图画。)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烂漫,冬梅的傲岸,真实“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东有雪,假设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确实是保护人类本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神秘。二、理解作者和积累字词。《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1.我国现代物候学开展的推进者——竺可桢(张福春)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奉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组织起统一的、严格的物候观测网,是现代物候学开展的重要标志。2.关于标题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如何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留鸟来去等,实际上起着预告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确实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3.给以下生字正确注音。连翘()落()叶落()枕观()测翘起()丢三落()四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衰()草连天翩然()孕育()农谚()萌发()销声匿迹()次第草长莺飞循环往复风雪载途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课文朗读。合作朗读,初步感知文意。(1-3)齐读,(4-5)女生读(6-10)男生读(11-12)老师读2.学生读(学生依照个人爱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依照要求,快速精确地挑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①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浅显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降临的有关要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倡导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消费的大丰收。②这篇文章介绍的仅仅是“大自然的语言”吗?文章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又有什么作用?不是。文章介绍的是物候学。前面生动形象地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③快速精确地挑选信息。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降临的要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挑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本人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老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老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1)草木荣枯、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消费的科学,叫物候学。(1-3)(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妨碍,比拟简便,容易掌握,能够广泛应用在农业消费上。(4-5)(3)纬度、经度、高低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6-10)(4)预告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一样的地区;防止或减轻害虫的损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开展。(11-12)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老师可提示学生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关于……”“还能够……”“也能够……”“为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