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要点归纳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刀耕火种。(2)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虫和灭虫等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例1)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第一: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第二:名称来源: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第三:内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例2)(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例4)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③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④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前提条件:政府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⑤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3、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小农经济的地位和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2)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例3)(3)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灾荒等自然灾害破坏。4、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例5)(2)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