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海燕》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的抒情性的语言。2、把握海燕的形象,理解象征、对比、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作用。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勇敢、顽强、自信、乐观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和理趣;品位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难点:感知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法、学法设想:本文既是一幅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所以需要借助充分的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激越的情感和厚重的色彩,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海燕的形象,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同时结合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师生共议等方法,指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主旨,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谁起来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并说明原因。(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点评)俄国作家高尔基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描写海燕,他对海燕有怎样的感情呢?带着疑问,让我们共同走进高尔基的《海燕》。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海燕这种动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出示海燕飞翔的图片)2、走进作者(投放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年),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自传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学习朗读技巧,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生字读音。2、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有感情自读课文,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并据此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第一幅,风卷云集,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将临,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理清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6段):描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第二部分(7—11段):写暴风雨逼近时,海燕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部分(12—14段):写暴风雨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三、探究赏析1、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1)随着海面图景形式变化,海燕动作、情态有何变化?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学生个人自主完成后,小组交流探讨。指生朗读,赏析。师生对其回答共同评议,达成共识。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示例二:第二、三段。赏析:先承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示例三:第九、十段。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用比喻补写海燕形象。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拚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状;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示例三:文章的最后三段。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海燕的形象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