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课《雨说》先说后教名师教案一、名师说课《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口气,向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这是一首现代诗,诗的语言接近口语,蕴藏着大量浅易明白的意象,整首诗的风格轻柔、喜悦、亲切,充满童真童趣。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雨说》是一首现代诗,诗歌阅读教学应注重“体悟”,即品味语言、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多朗读。诗歌教学,注重培养审美素质,着力催化诗意人生。新课程标准让我们明白,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本位,还学生以最大的思维发展空间,基于此,《雨说》一课的教学,基本设计理念是以读带讲,以品促情,以语言品味和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感情。二、名师引路【创新方案一】教学角度:选点研读——披文入情,由情入理,掌握拟人的表现手法,并学以致用。主要教学步骤:1.导入:学生诵读古诗中写雨的诗句,营造课堂氛围。2.文学揽胜:①朗读课文三遍读正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②跳读诗歌里写雨的诗句,想象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③借用课文里的优美句子,写作抒情短文《雨说》,朗读交流。3.科学探幽:查阅手头资料,或访问教科学课的老师,了解雨的形成、特点、作用等,然后写成一段题为《说雨》的科普文字,朗读交流。4.写作论坛:①辩论:《雨说》里的雨还是不是雨。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自己的观点,形成正反方开展辩论。教师小结诗歌里拟人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②创作:仿造课文的拟人手法,写一节小诗《说》,朗读交流。5.阅读链接:读郑愁予的《真理的歌》,朗读后交流,理解诗歌的感情,探讨其拟人的艺术手法与《雨说》的异同。【创新方案二】教学角度:语文活动——举行赛诗会,在朗读和倾听、自评与互评中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主要教学步骤:1.赛前准备:①教师介绍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③鼓励学生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宣布分小组比赛。④成立学生评委,公布评分标准。2.赛诗过程:①各小组登台朗诵,形式不拘可集体,可个人,可伴音,可伴舞。②请各小组代表进行自评、互评。③评委公布结果。3.赛后余波:①听课文朗读录音,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②为自己的朗读录音。③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一节诗。三、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感情;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3.能够品味诗歌,感悟诗歌丰富的内涵;过程与方法:4.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5.能够根据诗歌凝练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情感与德育:6.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3、5教学难点:目标3、5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郑先生的《雨说》。幻灯片1二、明确阅读方略:第一步:夯实基础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2.字词过关:读准字音,写准字形第二步:文本学习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本诗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步:拓展练习1.讨论完成课后习题2.搜集关于雨的诗句并写描写雨的句子。幻灯片2三、夯实基础:(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