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实验目标:1、进一步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及其守恒条件。2、理解实验原理,理解所测实验结果<的原因。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怎样选择纸带,怎样测出打印某点时的下落速度、下落高度及相应的动能增量和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二、实验原理(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只受重力作用,其机械能守恒,若物体自由下落h高度时速度为v,应有,故只要成立,即可验证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2)测定第n点瞬时速度的方法是:测出与n点相邻的前、后两段相等时间T内下落的距离和,由公式算出。(如下图)实验器材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重锤(带纸夹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学生电源。三、实验步骤1、把打点计时器按右图。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学生电源连接好。2、把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3、接通电源,待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应在纸上打出一系列的点。4、取下纸带,换上新的纸带重打几条(3-5条)纸带。5、在打出的各纸带中挑选出一条点迹清晰,且第1、2两打点间距离接受2毫米的纸带,在第一个打点上标出O,并从稍靠后的某一点开始,依次标出1、2、3、4……并量出各点到位置O的距离、、、……并记入表格中。6、用公式,计算出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并记录在表格中。7、计算打各点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和动能的增加量,并进行比较,看是否相等。将计算数值填入表格中。各打点123456下落高度速度结论2、注意事项打点计时要安装稳固,并使两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2、实验中,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待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才松开纸带。3、所选纸带,要打点清楚,且第1、第2打点间的距离接近2mm。4、测下落高度时,要从第一个打点测起,并且各点对应下落高度要一次测量完成。5、不需测出物体质量,只需验证就行。误差分析1、由于测量长度而产生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减少误差的办法是测下落距离时要从第一个打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的下落高度测量完。2、重物下落时由于克服阻力(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做功,其机械能并不严格守恒,而是要稍微减小一些,这使得下落中动能增加量略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即<,这属于系统误差。考点应用例1:利用如下图(a)所示的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按正确的实验操作得到几条打上点迹的纸带,通常要求从其中挑选头两点(即0、1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但一位同学并未按此要求,却选取了一条操作正确、点迹清楚、但头两点(0与1点)间的距离明显小于2mm的纸带进行标点(标出0、1、2、3……等各实验点迹)、测量(测出各点与0点的高度差、、、……cm),见下图(b)。那么能否用它正确计算以比较点n位置处的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对应关系(n=2、3、4……),即能否验证?,理由是,列出点n处瞬时速度的计算式(应用从纸带上读取的数据)cm/s。分析:本题的实验过程要求先接通电源、开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记下初始位置,然后将纸带、重锤系统适时的无初速释放使之自由下落,所谓“适时”,最理想的情况是在振针刚好打在纸带上的一瞬间释放,纸带上的头两点的间隔就是自由落体在第一个0.02s内下落的高度,即=1.96mm≈2mm但这种情况的机会很少,通常是在振针两次敲击纸带之间的某个时刻松手释放。但只要是无初速释放,运动性质仍然是自由落体,只是纸带上头两点之间距离由于所经历的时间小于0.02s而较2mm要短些,因此完全可以用它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计算,即比较点n位置的动能与重力势能减少量进行验证。n点的瞬时速度为:点评:题中n=1的位置除外,原因是若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来计算自由落体通过n=1位置的瞬时速度,数据就不完备了(落下的时间小于0.02s,因而不能用计算)。若n=2、3、4……,则点n处瞬时速度的计算式可列为例2:(1996·全国高考)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查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