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3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判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曹刿论战》,相传作者是时的(2)解释文中带点的字。间:鄙:徧:牺牲:加:孚:福:(3)曹判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4)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哪一件事?答:(5)曹刿请见的理由是:(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词语既可:鼓:盈:测:伏:靡:2.在语段中找出今天还在广泛运用的一个成语:3.翻译下列句子:(1)夫战,勇气也。(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在下令追击敌军之际担忧的是什么?答:5.曹刿认为可以追击敌军的原因是哪两个?6.语段选自《曹判论战》,该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第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请用6个字概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判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判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轨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①例句:战于长勺。()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苛政猛于虎也。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②肉食者谋之。()A属予作文以记之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登转而望之。D公与之乘。2.翻译句子。(1)下视其辙,登轨而望之(2)彼竭我盈,故克之。3.选出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项。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A)庄公与曹判一同到战场指挥作战。(B)鲁军追击齐军的概况。(C)齐军气竭败退的概况。(D)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②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A)曹判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庄公向曹判了解战争取胜的过程。(C)曹判解释下视其辙的原因。(D)曹判解释登轼而望的原因。①第一段通过曹判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判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解释下面的词语:(1)公将鼓之()(2)公将驰之()(3)彼竭我盈()(4)既克()2.在括号里补出省略的内容。①()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选择原文中的词语填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选择在“”之时4.翻译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答案:(一)1.春秋时期,左丘明2.参与目光短浅同“遍”普遍猪牛羊等祭祀品虚夸,以少报多为人所信服保佑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居高位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不敢一少报多,一定对神说实话。(二)1.已经战胜击鼓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估计,猜测埋伏倒下2.一鼓作气3.(1)作战,是靠勇气的。(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消失。4.害怕齐军有埋伏(夫大国,惧有伏焉)5.视其辙乱,望其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