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把握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我”、闰土、杨二嫂,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注意在小说的对比描写中体会其集中而深刻的主题。(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三)释读以下字词:獾、髀、黛、阴晦、萧索、祭祀、无端、颧骨、愕然、鄙夷、嗤笑、寒噤、惘然、隔膜、恣睢。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2)初步分析小说的自然环境。(二)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读准音,读顺文。注意以下字词的音义:音——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伶仃、恣睢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鄙夷:轻视;看不起。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凶暴。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2)读清章,读通意。初步理清小说脉络,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作者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读背景,读作者。鲁迅先生的《故乡》,写成于1921年1月。在这一年多以前,即1919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于是,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这一短篇小说。当时,五四运动爆发不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刚刚拉开。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曾作过精辟的分析:“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段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以上引文见《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当时,军阀们各霸一方,各有后台,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操纵支持下,混战不已;其直接恶果之一,就是从人民身上搜刮的军费猛增。皖系军阀的军事预算,仅1918年就高达两亿零三百万银元,比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1910年的全部军费还增加了几乎一倍。其来源,只能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向人民疯狂掠夺。军阀们除了保留清朝全部捐税以外,又先后增加了印花税、烟酒牌照税等多种捐税。各地军阀都自立税局,自设税卡,自订税额,自行征收,没有任何限制。农民如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每过一道卡子,就要交一次税。到另一军阀地界,还要另交。层层盘剥,负担极重。连文中木讷的闰土也认识到这样的世道“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小说中“我”的家道破败,祖遗房产也须卖掉;昔日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不再安稳地坐堂待客,趁乱到“我”的家中连拿带偷……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着的。无怪乎小说开篇就“冷风呜呜”,“没有一点活气”;那“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颇似中国社会的缩影。2开课导语示例②相关评述导入:关于《故乡》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看法。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故乡》中的‘豆腐西施’对于‘迅哥儿’的态度,似乎与‘闰土’一定要称‘老爷’的态度,相差很远;而实则同有那一样的阶级观念在脑子里。不过因为两人的生活状况不同,所以口吻和举动也大异了。”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我们在这作品中,看见作者的喜乐与悲哀,作者的希望与失望,一句话,我们完全看见了作者的‘真我’,作者的坦白的心胸与怀抱。”林志浩则认为“《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你认同谁的观点呢?示例③鲁迅日记导入:据鲁迅日记,1919年12月1日:“晴。晨至前门乘京奉车,午抵天津换津浦车。”4日:“雨。上午渡钱江,乘越安轮,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23日:“雨。上午得蔡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