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德育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出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出示课件)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结合课件。(出示课件)学生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标注出有疑难的字词。提出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2.学生读生字。师生共同确定字音。结合课件。(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词语。找学生个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及时纠错。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出示课件)利用提问检查的形式,师生共同确定重点词语的注释。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出示课件)根据课件教师强调重点。学生根据对译文的理解读一遍课文。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教师简单提一下本课是一篇说明文。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确定。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学生速读课文,独立思考,老师提问,共同确定答案。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出示课件)4.研读第一段。找个别学生读课文第一段。提出问题。(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学生思考之后,教师结合课件提问并确定答案。(出示课件)5.研读2-5段。(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都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是如何具体来表现的?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从文章当中找出答案。教师提问检查并结合课件,确定答案。(出示课件)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第二至第四段。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朗读全篇课文,并检查第二至第四段的背诵。教师个别检查结合同桌互相检查。二.提出问题并讨论。1.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不同的表现?2.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3.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4.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学生通过速读文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