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那树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把握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教材分析】《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散文描写了一棵老树,它走过了城市建设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又在一天深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令人遐思:树之庇荫人类、护卫大地,乃至于其后被人类基于私利考量,遂将其砍伐殆尽的下场,表面看来固然是老树一生实际的写照,但响应到人类社会,却有多重的寓意。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人们常常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称为绿色星球,这是因为,站立在地球上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家园。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人的刀斧电锯之下。台湾作家王鼎均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那树》。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生字注音:(多媒体展示)倒坍(tān)引颈受戮(lù)虬须(qiú)周道如砥(dǐ)碾压(niǎn)刽子手(ɡuì)佝偻(ɡóulóu)踝骨(huái)2、掌握词语:虬须:卷曲的胡子。指树根。周道如砥:形容道路平坦,畅通无阻。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1、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一下那棵树的故事。描写了一棵从久远的年代以来就一直默默的庇护着人类的大树,在人类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却惨遭砍伐的故事。2、请结合课文内容以“那是一棵--------的大树”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那树的品质。★有古老的历史的大树:★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抗台风之神树;心理的慰藉;送阴纳凉;鸟儿栖息;给情侣温馨;扩张荫庇的面积,绿化大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四、品位语言,体会感情:(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然后全班交流。)1、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如:“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能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类文明发展速度之快呢?(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并朗读;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如:(1)“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芬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2)“两个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那树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骨粉”和“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后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3、请你想像一下,蚂蚁和那树告别时,它们会互相倾诉什么?五、出谋划策,体验反思思考: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来处置这棵老树?(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六、课堂小结: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