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出师表第1——2段阅读教学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正确朗读,背诵全文。2、了解“表”的有关知识;3、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等进步主张。4、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翻译全文;5、了解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注重朗读、讨论、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子。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二、明确目标1、了解“表”这种文体;2、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3、准确翻译第1——2段,积累重点词语;4、理解两段文意。三、自学自测(一)课前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试背全文;初步翻译全文,记下疑惑处,解决生字词障碍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教师预设:cúhóngfěizhìpǐbìquēgǒuwěi殂弘菲陟否裨阙苟猥sùnǔrǎngjiùzōuyīzītuí夙驽攘咎诹祎咨颓先帝遗yí德性行xíng淑均以塞sè忠谏之路以遗wèi陛下行háng阵和睦长zhǎng史(二)资料助读: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3、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4、学生搜集资料,简介出师伐魏背景。教师预设: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四、课堂检测,展示交流(一)认读:1、学生组内展示朗读课文1-2段,两人组或四人组边朗读边交流,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或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词做上标记;2、全班分组展示:分别朗读1——2段,学生共同纠错(读音、停顿)、提请重点注意;3、请展示的学生来板书本片段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二)译读:1、学生结合注释用五字法(留删换补调)试疏通第1——2段,拿起笔勾画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者句子。2、互学互教,四人小组讨论刚才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关注学情并参与学生活动。)3、全班分组展示并交流组内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教师预设:(一)重点字词: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急,决定存亡。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宜:应该。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