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动量概念来表示;(2)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3)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4)会运用动量定理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懂得有关计算问题。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3)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的重点及其教学的策略重点:能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教学策略:根据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从大量的现象中分析得出定性的关系,然后定量研究,发现动量定理的结论,然后从已有的理论上验证得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掌握动量定量的同时也学会对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探询和研究方法,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研究性。教材的动量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学生对于这个推导过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有两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第一,动量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区别何在?第二,有了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还要动量定理了应该使学生明确,牛顿第二定律表示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而由它所导出的动量定理是力的持续作用的效果,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F和t融为一体,这就是冲量。恒力作用有冲量,变力作用也有冲量。只要物体受到的冲量相同,而无论力大还是力小,其动量变化就一定相同。这样,即使在作用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牛顿第二定律难以应用时,动量定理却完全可以应用。2.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的策略难点:学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应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定理做出定性的解释。三、设计思路本节课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总结归纳”为教学结构,采用“交流――互动”的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课程资源,创设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思维的积极活动与共鸣。同时,也体现物理与社会、物理与技术、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充分运用并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用演示实验、图片、视频素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营造宽松、自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除了让学生关注理论推导的静态结果,更关注学生对推导过程的主动建构,强调在问题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设备2.演示器材:生鸡蛋(四只)、瓦、砖块、榔头等用心爱心专心3.图片资料:跳远、接篮球的瞬间、渡轮码头上的橡皮轮胎4.视频文件:足球头球射门片断五、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引人新课问题情景1:“头球射门”足球场上红队5号队员一个弧线型角球,早就埋伏在白队球门框旁的红队8号队员迅速插上,一个漂亮的“狮子摇头”把球顶进了白队的球门,场上一片欢呼。但是,如果飞来的是一块石块,那怕石块的质量比足球要小,人们敢去顶吗?(同学们发出笑声)显然不会那么去做。为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讲出些道理来?问题情境2:“鸡蛋落地”事先在一个白铁桶的底部垫上一层海绵(不让学生知道),让一个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下落到白铁桶里,事先让学生推测一下鸡蛋的“命运”,然后做这个实验。结果发现并没有象学生想象的那样严重:发现鸡蛋不会被打破!问题情境3:“瓦碎蛋全”四个鸡蛋分别放在瓦片的四个角上,上面再放上两块砖块,问:用榔头敲击砖块,鸡蛋会不会碎?然后用榔头猛地敲击砖块,结果:砖块碎了,而鸡蛋却完好无损。问:这个现象怎么解释?重新换上两块砖,请学生上台砸鸡蛋,不作任何提示,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类似这样的事例: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从高处往下跳,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