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2.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三、正课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恶]wu4,厌恶,与“欲”相反。【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6.再次朗读课文。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4、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的写作意图?谈给你的启示。论证方法:第一段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第二段举例论证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候,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5.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讨论并归纳: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6.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三、提炼中心论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此要点)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而后解答)明确: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四、分析论证方法(要求中高层学生掌握并能加以运用)2、提问:在论述中心论点时,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让全班同学阅读思考,而后由中高层级的学生踊跃回答)明确:这篇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逻辑推理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其中逻辑推理论证法是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中高层级的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一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