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认识文言通假现象。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从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核舟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性地感受“核舟”的空间位置;通过师生形式多样的朗读等环节,加强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对文中船头和船尾人物的位置和动作、神态等进行表现,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明确文章说明“核舟”的顺序,并且在头脑中立体地感受“核舟”的形象。教学方法1.朗读想象法。作为一篇实物说明文,要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结合多媒体展示核舟实物,再结合文章对核舟的表述,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2.演示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演示法阅读,用自己的演示再现文章中核舟的形象及不同位置的人物姿态和动作,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设计(一)用多媒体出示有关核舟的图片,包括整体的和局部的,激起学生对这种古代民间技艺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对图片的感性认识去读文本,辅助学生对文本更好地理解。附核舟图片:设计(二)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人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有一种手工雕刻艺术,至今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这就是微雕技艺。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咿的《核舟记》就是对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认识作者魏学,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其父魏大中,因弹劾奸党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可惜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三、自主合作学习课文(一)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学生自读,找出文中需要注意读音的字词。罔(wǎng)贻(yí)有奇(jī)黍(shǔ)糁(sǎn)髯(rán)褶(zhě)壬(rén)戌(xū)篆(zhuàn)狭(xiá)2.指导学生朗读(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尽量读出感情)3.同桌交流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正。4.随机抽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全班同学在课本上作好标记,最后一起评价。(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应翻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阅资料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在书中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三)演示人物。再现情景。1.小组内分配角色,使用道具,每个小组自行演示船头和船尾人物的位置、动作和神态。(三人或二人演示,其他同学根据文本内容指挥和调整相应的细节问题)2.全班推选一个三人小组和一个二人小组,分别在讲台上演示船头和船尾人物的相关位置、动作和神态,全班同学尽力从细节处指导他们,使他们演示得更加形象逼真。(这一环节的用意是:让学生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并且让学生能够尽快地熟悉文本,理解内容)四、自我小结。整理积累学生自我归纳整理本课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子,然后投影出示学生的整理情况,教师可以在出示的同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启发学生养成逐步积累的良好习惯)1.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