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历史阶段划分: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年动乱时期1976—1978:两年徘徊时期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背景:〈1〉在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趋于全面崩溃。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③多年战争的破坏〈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表现:轻工业也只有棉纺织业、丝织业、毛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不多的一些行业,而且产量很低。2.举措:〈1〉恢复国民经济①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②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制定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年②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实质: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⑤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三大改造①时间:1953—1956年②部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性质:社会主义革命④意义: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中共八大①时间:1956年②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③内容:A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三面红旗〈1〉内容: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②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在全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自留地、家禽、果树等归公社所有。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2〉影响:①总路线是党以后在经济上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大跃进片面发展工业,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失调,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人民劳动的积极性。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3.农村纠“左”①内容: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②核心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③作用: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文革的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①时间:1967、1968②表现:经济工作结构陷于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③影响: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2.纠“左”①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③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基础问题:●1949—1976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成功的探索:①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