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隆中对》第三课时一、深入探讨。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刘备是持肯定、赞同的观点。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诸葛亮: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二、体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运用。正面:诸葛亮隐居及答问过程体现:不凡抱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侧面:徐庶的推荐、关与张的不悦、刘备的回答体现: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三、拓展练兵。1.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2、词类活用:①名作动: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名词作动词。壶,用壶盛。信义著于四海:信,讲信用。②名作状。: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西和诸戎:西,向西。3、一词多义:①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②因:因屏人曰——于是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因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罔不因势象形——就着,根据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遂迷,不复得路。——终于、竟然4、句式:⑴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用武之国。⑵省略句:君与俱来。⑶倒装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⑷递进复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⑸被动句:贤能为之用。5、古今异义顾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照顾。凡古义,总共。凡三往。今义,平常的。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立。殆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百战不殆)日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或日子四、出自本文的成语。度德量力箪食壶浆挟天子而令诸侯五、用法迁移。将下列字组成语并要求用法一样:①躬:亲自。(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情都一定要亲自去做。)②身:身临其境、身体力行、身先士卒、身经百战③度:审时度势、以己度人六、视野扩展。收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成语或名句。(每生至少收集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