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马说》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二设计思想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虽然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千里马不遇伯乐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优秀人才,使得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浅薄愚妄,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识记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顺畅疏通文意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等词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2、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检查学生疏通词句,准确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会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报效国家。四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流利的背诵课文。2、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五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3、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六教法选择1、朗读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七学法指导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八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九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了解人才被埋没的真正原因。(二)多媒体演示1、作者简介2、文体特征3、背景材料(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伯乐相马粟衹胼槽枥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教师选两位同学回答,明确:①xiànɡsùzhǐpiáncáolì②食:通“饲”,喂养,读“sì”。材:通“才”,才能,读“cái”。见:通“现”,表现,读“xiàn”。邪:通“耶”,吗。(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如: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4)学生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积累词语。①积累重点词语:相、食、骈、枥、策、邪②掌握一词多义: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南昌临之(名词,鞭子)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能以径寸之木(用)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③难句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他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