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二人教新课标版主备人课型精读验收结果:须完善时间2012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2第15周第2课时总第55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3、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重点:难点:同目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二、合作探讨1、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1)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2)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小组合作探讨各抒己见(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的看法呢?三、揣摩语言(找句子,说特点)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四、拓展训练:说说我们家乡的端午《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品味语言说一说:1、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煮鸡蛋……)2、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童年的趣事是什么?端午有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3、写作文:家乡的端午节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小结(教学反思)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汪曾祺结构:闲适自由语言:平淡有味,地方特色,淡淡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