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5.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2.理解文章内容和意义,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教学难点对劝谏技巧的领悟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以自学为主,第二课时展示并深入探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2.认识邹忌的进谏方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3.背诵全文。[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学习唐太宗称赞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二、检查学生们自学情况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是西汉末年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我们还学过出自此书中的《》一文。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皆朝于齐()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窥镜而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邹忌()三、再读课文及文下注解,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一)、解释加线词的意思。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何能及君()徐公不若君之美()旦日()孰视之()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暮寝而思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客之美我者()王之蔽甚矣()闻寡人之耳者()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齐()二)、翻译句子。1.朝服衣冠,窥镜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今齐地方千里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2.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是什么?3.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与徐公比较,觉得谁美?4.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事,邹忌得出了什么结论?5.邹忌讽谏威王后,威王有什么样的反应?6.威王下令后齐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四、讨论探究,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1.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王之蔽甚矣”。(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2.从邹忌的进谏方式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你还知道哪些像邹忌这样的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的故事?补充:1、一鸣惊人2、晏子谏杀烛邹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①小结知识要点②背诵课文六、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齐王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臣客→有求→四境之内生活小事类比推理国家大事设喻说理七、课后反思